如果你手上恰好有一打鸡蛋和一部iPhone 13 Pro,你能玩出什么花样?
前段时间,苹果公司邀请法国著名导演兼编剧米歇尔·冈瑞(Michel Gondry)拍摄了一部 1 分钟的创意短片——《一打鸡蛋》,让人直呼“脑洞太大”。
砸碎平底锅的鸡蛋、从月球坑中升起的鸡蛋、重新长上蛋壳的水煮蛋、被车轮碾碎的手绘鸡蛋······
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创意,缺乏的是善于挖掘创意的想法。
创意,是广告工作中最核心的部分,但它也是最难被描述清楚的一步。
就算你已经学过4W的策略梳理(,手里可能也收集了客户提供的不少背景资料,但是面对真正的创作,很多人还是束手无策。
因此,从我的经验出发,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,创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?
两个老大,两种启发
我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时候,曾经跟过两种类型的CD(Creative Director,创意总监的英文简称)学习。
第一种总监,属于发明家型,你和他一起共事,他想的创意永远要比你好,他可以想出很多新鲜、刁钻的角度,让你很佩服:居然还能这样想、还能那样想,但是呢,他也讲不清楚这个点子是怎么产生的,你跟他共事的时候,就始终觉得他好厉害。
另外一种总监呢,属于分析家型,他自己想的创意倒不见得有多牛,但是他很善于“倒推”创意,就是根据一个已经成稿的创意作品,倒推回去看看它最初的策略是什么,然后告诉你,这个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。
久而久之,你就能把整个创意的来龙去脉、从策略到执行中的各种逻辑关系捋得很清楚,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,你的思考能力会提升得很快。
幸运的是,我从这两种CD的身上学到了不少真功夫,也获得很多专业上的感悟。
在跟第一种CD工作的时候,我对创意的理解是一种不可知论,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聊天、玩耍之后,创意才会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,它可遇而不可求,只能靠上天的眷顾。
后来,当我又经历了与第二种CD的合作,我才确信,其实再玄妙的东西、再高深的创意,也必须有其内在的触发逻辑。
如果一个商业创意它无法被讲清楚,它就等于不成立。如果不遵从创作的客观规律,无目的地去玩、去体验,把好创意的产生寄托在运气上,那么你的大多数时间都会被浪费掉,你也就无法通过持久的训练,成为一名职业的创意人。
从消化资料到形成创意,离不开这五步
创意的思考到底有什么规律可循呢?其实,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·韦伯·杨,早在1932年总结的创意五步法,已经将它说得很清楚了。
这五个步骤分别是:收集——消化——抛开——捕捉——检验。其实,这也是一个从原始信息升级到创意成品的全过程。
有人可能会问,那些创意高手每天都很忙,要以出品效率排在第一,难道也得“熬”过这五个阶段么?答案是肯定的,只不过表面上,他们的工作方式不一定表现的和新手一样。
当面对同一个创意命题,为什么高手就反应快,出活好?
无非是因为他们经历的案子够多,当运用娴熟以后,这五个步骤早已内化成思维习惯,无需刻意地让每一步动作都做得那么明显,但肯定也免不了经历“从积累、思考到飞跃”的过程。
熟能生巧,这就是从业余选手到职业选手的进化。
案例
中国蓝自白体
下面,我用这五步创意法为大家拆解一下,我曾经为浙江卫视的主持人所做的广告策划“中国蓝自白体”。
说起浙江卫视,相信大家对它的蓝色台标和“中国蓝”口号一定印象深刻,它有很多有名的综艺节目,如“跑男”、“中国好声音”、“中国梦想秀”,但是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却屈指可数。
在社交媒体时代,个人品牌越来越重要,如果主持人不能成为流量明星,也无法利用他们的公众影响力进行传播,那么等同于浪费了资源,也限制了频道品牌的发展。
我提出,能否为六位当家主持人,提炼一套专属的文案型广告,向公众来个自我表白?这些文案也将作为主持人“个人品牌”的关键词,引领后续推广。
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浙江卫视的认可,于是“创意五部曲”就这样就开始了。
第一步:收集资料
创意是一个从观察到发现的过程。在工作的最开始,一定要控制住“想点子”的冲动,而是要让自己尽可能地多看、多问。千万不能图一时省事而直接进入发想阶段。
很多时候,当你把大量的资料都消化之后,问题和解决方案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。
你需要收集的资料大致有四种:
1、产品本身相关信息:你可以亲身去使用某个产品,或者体验某种服务,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客户给的资料,去整理出产品相关的信息。
2、消费者相关信息:找到目标消费者、或者任何与产品相关的人去聊天,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、语言方式、生活方式等;也可以打开搜狗或微信、知乎,去各种论坛里看看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,获得看问题的不同角度。
3、竞争品牌的相关信息:可以搜集直接的竞争对手,或者同行业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资料。
4、当下流行的创意形式:比如通过广告门、数英网、梅花网或者国外的各种专业网站,了解当下热门的文案或美术风格,为发想创意做准备。
虽然浙江卫视这个项目的广告主角不是产品,而是人,但策划的方法是一样的。以前我是为企业与产品提供解决方案,这次,要将关注点转向对人物个性与故事性的提炼。
首先,研究“产品”:一档节目受到观众的认同与喜爱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节目的主持人。
我们深入地研究六位主持人,搜集他们各自的成长历程、个人爱好,甚至还有口头禅,当然也包括了他们所主持过的节目、出席过的活动、代言过的品牌等等。
其次,去了解下“产品用户”或者“产品研发者”的看法:我们跟主持人的观众、同事和朋友聊聊,听听他们对几位主持人的印象。
接着,我们还搜集了其他卫视频道的成功案例,研究他们是如何将节目推广与主持人个人品牌的打造相结合,如凤凰卫视的“鲁豫有约、“老杨读报”、“一虎一席谈”,还有像台湾的“康熙来了”等。
最后,我们还搜集了当时在个人品牌塑造方面比较成功的文案体裁,如由(韩寒、王珞丹代言的“凡客体”、由陈欧代言的聚美优品“陈欧体”。
第二步:消化前面搜集的资料
通过第一步的搜集,你的手头已经掌握了大量资料,那么接下来,就要来消化它们了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入手:
一、分析我方实力
对包括主持人的往期节目、访谈视频,还是兴趣话题等在内的信息进行研究,将它们翻个底朝天,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归纳,看能否总结出其中的一些规律。
在这个过程中,可能已经会突然迸发一些灵感,不论对错,不论合适与否,都把它记录下来。
在收集主持人资料的过程中,我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:
男主播华少,堪称才艺全能,唱歌、主持、导演、写书样样都行,后来凭借超快的广告吐字速度,让全国人民认识了他,但他自己却很不喜欢网上热传的外号(中国好舌头);
女主播伊一,星座是“狮子座”,个性直来直去,自称“人来疯”,四岁开始学舞,平时爱好在西湖边夜跑,口头禅“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”;
忠厚实诚的沈涛,人称“中国好女婿”,居然主持过四档超人气相亲节目,让无数有情人牵手,深受丈母娘们的喜爱;
落落大方的温雅,是少见的中英双语主持人,曾经在奥运赛场和NBA球场,与世界冠军谈笑自如……
这些主持人拥有这么多闪光的经历,却由于这些信息都零散地分布在网络、微博及各种访谈节目中,如果不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梳理,就无法有效地对外传播。
二、研究“对手”特点
我们发现,港台同行或者湖南、江苏等卫视的主持人,在个人品牌的塑造一直非常重视,早就领先了好几步。
首先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差异化定位,按“学者、雅痞、文艺女神、财经专家、学霸小妹”等关键词进行归整。
在外在形象上,每个人强调了各自的特色,包括了“发型、着装、帽子、眼镜、配饰”等细节,甚至还会有意地添加一些个性化符号,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蔡康永肩上总是停着一只鸟,这都是精心设计过的。
此外,就连主持人所接的代言广告,参演的影视剧,也会由经纪人进行严格筛选,凡是有可能会影响或者误导个人形象定位的机会都被拒之门外。
正是这样煞费苦心、持之以恒的管理,逐渐地,个人品牌才会慢慢地巩固了起来。
第三步:抛开
这个阶段,你需要放松一下,先放下眼前的工作,忘记前面找的那些信息资料。
我的意思是,你需要躲开动笔的诱惑,但并不意味着要你无所事事,而是交给你的潜意识去“工作”,让知识、信息和经验,在你的脑海当中融会贯通。
你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其他的活动,来刺激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,比如:听音乐、看电影、喝啤酒、散步、游泳、读书,聊天、玩象棋、逗宠物盖世天尊无弹窗广告,都有效果。
如果担心截稿时间太紧,实在转移不了注意力,那么你至少也要让自己的大脑稍微换个频道。
比如,我们虽然策划的是浙江卫视主持人的文案,但是也不妨看看其他卫视的节目,看看别的主持人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优点。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,都有可能激发你的灵感。
这也是一种休息的方式,就当是给自己放个小假,哪怕只有几个小时。不需要作任何期待,这个阶段,本身就是一个邂逅意外与惊喜的过程。
第四步:捕捉想法
这是最重要的一步,你要开始主动出击了。
趁着神清气爽的一刻,你要将前面的所有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回忆过滤,捕捉各种好的苗头,将它们进行自由链接。一旦发现创意的可能性盖世天尊无弹窗广告,马上用笔将它记录下来。
如果说一个产品为人称道之处是它的功能,那么对明星主持人而言,大家更关注的,就是其成功背后的成长经历、以及个人信奉的价值观。
进入策划的第四阶段,我开始根据之前的资料,尝试用最精简的语言,来总结六位“中国蓝”主持人的成长故事,并提炼他们个人的性格关键词。
有了每位主持人的关键词之后,还要再把这些词组织成一句话。这句话,类似为这个人物下一个定义,需要概括他的最显著特点,类似下面这样:
这个“一句话”写作法,是撰写系列广告文案的重要技巧。
它追
来源【写作训练营】自媒体,更多内容/合作请关注「辉声辉语」公众号,送10G营销资料!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有侵权/违规的内容, 联系邮箱jkhui22@126.com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