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作方法

Hi, 请登录

中国企业家前执行总编:好编辑是怎么炼成的?(微信运营必读)

这是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张刚(现财视传媒创始人、CEO)发表在微博上的一系列文章,值得每个编辑人员仔细思考阅读。文章很长,先保存吧!

一、你需要做多少案头准备?

我经常说,报纸是快餐,一日三餐,每天都要吃;杂志是满汉全席,吃的就是深度和品味。那么,无论报纸还是杂志,对记者的基本要求都是:

1、广交朋友,独特信息源充分是你成为优秀记者的第一步

要素:

a,好记者要善于交朋友。

你们看电影里,一些记者神通广大、黑白通吃,当然有戏剧的成分,但道理没错。如果你的朋友不够多,很“宅”,读者希望从你这里获得什么呢?你说我可以上网。对不起,全国网民有6、7亿,他们也能做记者吗?

以前答案是否定的,现在有了微博,好像又能了,但这是最初级的,他们没受过基本的新闻业务训练,所以,6、7亿网民里成为优秀记者的,基本是千万分之一的概率。

b,要勤于跑动,电话、邮件永远替代不了当面沟通。

我曾经有个排序,大家可以当做标准,永远别偷懒:能争取当面沟通,一定当面;实在不能,要保证电话;电话也不成刘哔电影 稿子,才是邮件。寄希望于通过MSN、QQ聊天采访的话,你一定会招来麻烦。

比如6年前记者,写富士康是“血汗工厂”,题目叫:富士康,机器罚你站12个小时。就是MSN聊出来的,结果后来被起诉,家产也被查封。

c,既能让信息源充分发挥其价值,又不至于使其被动。

比如“深喉”。在新闻界有个通行惯例,如果对方是作为朋友跟你聊天的,特别是谈到了一些机密的、不适合公开的,你如果发表必须获得对方认可,否则对方可以不认可刘哔电影 稿子,或者直接起诉你。

国外的同行远比我们职业得多。比如1970年代的“水门事件”。我们发生了“陈晓事件”,一位记者跟他聊天,结果把他对国美一些负面的判断写出来,导致国美起诉陈晓。我们当时也跟他聊过,说实话,我们掌握的这类信息可以写本八卦小说,但我要求记者坚决不能写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
标准:如果可以定量化,我建议每个人每周至少要结识2-3个新朋友;每周最少找1-2个朋友深聊,多多益善。

2、博闻强识,广阔的知识面是让你永不落后的法宝

我一贯的提法:记者首先是个“杂家”,其次是个“准专家”。杂家让你的视野非常开阔,准专家则让你在专业及深度方面发挥更多。

许多优秀的记者,像许知远、张亮、李翔等等,以及许多优秀的媒体主编,像何力、刘湘明等等,每天的阅读量都是非常惊人的。

对于每天阅读量多少,我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“阅读库”:

网站:

比如你做跟财经类有关的,每天建议至少看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的财经产经频道,以及凤凰网、人民网、新华网,同时浏览FT中文、WSJ、联合早报网,等等。浏览这些,是让你“中外结合”,只看我们国家自己的网站,你很难中立地评判一些事,但结合外媒,至少你在判断上是独立的;

报纸:

同时自己选定至少2份日报(一份全国性的,一份本地的),比如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、《第一财经日报》;每周选定1-2本周刊,比如《第一财经周刊》、《南方人物周刊》、《新世纪周刊》等等。

现在还可以订阅一些独立的、有思想的微信账号,随时看看网易新闻等的客户端,还有虎嗅等的科技博客。阅读的时候要有选择,尤其是阅读报刊杂志时,哪些文章好、哪些不好,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。

切记:带着思考去阅读,是阅读的本质。

3、乐于分享,良好的讨论机制是确立团队不败的关键

电影发布会稿子_刘哔电影 稿子_刘哔电影 稿子

我一贯的观点是,传媒业是轻资产、是创意产业,如果死水一潭、没有碰撞、没有活力,是不可能产生优秀的内容的。所以每个人的心态都要开放,对周围的人开放,对这个世界开放,这就是一个开放的时代,固步自封,无疑是另一种慢性自杀,思想的自杀。

基于所有人都乐于分享、勇于分享,由此建立充分的选题讨论机制,主要是大家要能碰撞起来,激发灵感。

二、关于立题

一般的,编辑部都有每周的选题会,这个选题会一定要鼓励大家都要发言,杜绝不发言的现象,就像乔布斯说的,希望大家都带着大脑(思考)来讨论。

立题其实也非常重要,你的报纸、杂志乃至网站是怎样的风格,不是你说出来的,而是做出来的,通过一篇一篇报道传递出来的。

你看国内,基本每家媒体都志存高远,口号喊起来都吓死人;你做得好,这叫名至实归,你做不好,叫名不副实。依我看,现在中国的传统媒体中,还是名不副实的占多数。

所以,关于立题,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事儿。

我个人比较认可的立题方式,是认真对待每一个题目。所谓“寸版寸金”,说的是你的版面一定不要浪费,魔鬼在细节,你可能就是一个细节不注意,就让读者觉得体验很差,最终抛弃了你。

具体怎么做呢?

首先要确立方向,不能“拍脑袋”定题目。

比如一个记者提出一个选题,他必须把这个新闻事件现有的报道基本都掌握的差不多,知己知彼,你才能找到独辟蹊径的方向。如果不做调研、不掌握同行报道的情况,这样的立题基本是“拍脑袋”,在选题起步阶段,你就丧失了优势。

其次要确立打法。

电影发布会稿子_刘哔电影 稿子_刘哔电影 稿子

媒体最通常的做法一定是有了新闻就扑上去,但恰恰忽略了独特的切入角度。这种打法,我一贯坚持的标准是,除非我们可以获得独特的资料,否则尽量与竞争刊物有所区别。

比如我们2010年做过富士康的报道《郭台铭:走出紫禁城》,这个报道我们光立题就延续了一个月,讨论多次;确立题目后,记者先后4次飞深圳,采访了富士康几乎所有适合采访的高管,毕其功于一役,写出了一个让业界震撼的报道。后来,联想的柳传志专门让人买来30本杂志,写下4点意见,下发给集团的各位高管。

再次就是强执行力。如果确立了方向和打法,执行不出来的话,也是空谈。

三、关于准备

你知道最牛的情报员是怎么炼成的吗?曾跟一些媒体朋友聊过,他们有次联系军方的采访,对方很纳闷,有些机密情报,你们是怎么掌握的?!其实很简单,就是他们搜集了足够多、足够扎实的资料。

案头准备既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,易于获得对方的认可,也会最大限度的排除你面前的隐患。我相信勤能补拙,即使你对某个方面一无所知,及时突击一下,收效可能就会很大。以前我曾经对记者有个大致的要求:如果稿子写3000字,那么至少应该搜索或找出3万字的新闻资料、行业资讯来看。如果你写一篇上万字的封面报道,看的资料就不能少于10万字。

后来我把标准提高了,写1-2万字的报道,至少要看50万字的素材,或者看网上搜索的30万字资料,包括外文的新闻素材,外加1-2本书。再后来,我带的一些有追求的记者,在写一些企业家的时候,干脆把写他/她的书全部买来看一遍。那些这么做的记者,后来都很有出息。

这个要求并不过分,只有这样,才能大致判定你对此事有了大致的了解;只有这样,你才能拟出与众不同的提纲来;只有这样,你才能知道哪些是陈词滥调,哪些是新鲜的,才能最终确定一个独到而巧妙的思路。而且,只有准备充分了,在与专家或业内人士面对面时,才不至于像“小学生听教授讲课”,你至少要到高中生的水平吧。当然,如果有时间,你有选择地看一些专业的书籍,也是很有必要的。

举个例子,原来我这么跟记者说:你有没有信心让采访对象说一句“哎哟,怎么你对我们企业比我们自己还了解”?记者说:这怎么可能呢?后来屡应不爽。比如采访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,他就很震惊的这么说过。只有这样,人家才乐意跟你交流,或者跟你探讨。这时候,他已经不拿你当记者,而是拿你当“专家”了。

再举个例子。2010年5月下旬,为了做富士康,我最后一次飞深圳,飞机刚降落,远远看到一架湾流G550公务机要起飞,我觉得可能是郭台铭的专机,再看飞机号:B99988,果然就是。为什么我知道呢?因为之前看了很多报道,其中有一篇就是台湾的媒体报道,说郭老板2010年2月换了架公务机,想要B99999的号,没批下来,批的号是“B99988”。你看,通过这个细节,你就掌握了他的行程,他马上从深圳飞回台湾了。后来我跟富士康的朋友说到这件事,他们都不知道郭老板的专机号,就去问,果然是这个号!而且他们说,郭老板确实刚飞回台湾,去陪刘奇葆。

最重要的,是我一直提倡的工作方式:记者、编辑同时看素材。因为如果记者进步了,编辑原地踏步,怎么指导记者?记者又怎么服气?而且这种工作方式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:记者带动编辑,编辑督促记者,共同进步。美国电影比较崇尚“个人英雄”,我觉得有点偏颇,最好形成互补,两个人的智慧肯定超过一个人,团队的智慧又超过了两个人。

四、关于采访

刘哔电影 稿子_刘哔电影 稿子_电影发布会稿子

好了,如果我们前面讲的你都可以理解接受,我们就可以延续下面的了。请记住:我跟大家分享的,是一个体系,环环相扣、缺一不可。

首先,一份精心提炼的提纲应该不少于30个问题。

30个问题多吗?一点都不多。我通常的要求是,要根据所看的资料,整理出尽量不同角度的、有效的30个问题,这是最低要求。

为什么做这样的要求?一来可以帮助你消化所看的资料,带着问题去看资料,才会发现哪些问题是必须要问的,哪些是需要求证的;二来是给采访对象的“最好的敲门砖”。采访对象跟你的第一次接触,正是通过提纲开始的,如果你敷衍几个问题,又没深度,人家会觉得接受不接受你采访无所谓。而一份深入的提纲,则很容易打动对方。类似事例不胜枚举。

记得2007年带一个记者采访浪莎时,我说你把提纲发我看看,结果一看发现只有5、6个问题,都是类似“企业上市,你怎么看?”、“市场不好,你怎么应对?”类的问题,我当时就让她连夜多看资料,至少提出30个问题,结果采访效果很好。

切记:问题一定要是封闭式的,开放式的问题尽量避免,比如,XXX一事,你怎么看?这跟“元芳,你怎么看?”一样的,贻笑大方。

另外,不要问违反常识或基本认知的问题,比如中央电视台记者去问“你幸福吗?”我房子被人强拆、街上摆摊挨秤砣,能幸福吗?

其次,如何让采访对象无法说“NO”?

通常,你可以通过PR部门安排,或者通过对方的助理。但你要知道,通过PR及助理安排的,一般都是“锦上添花”的报道,如果你希望写出一篇公正的报道而对方又不愿配合时,PR就成了你面前的“墙”。

那么,你必须要直达采访对象,让他/她无法回避。当然,你要给出充分的理由,打动对方。

最直接的渠道,当然是获得对方的手机号码。但不要贸然去打。最好的做法,是先给对方发个短信,介绍你是谁,为什么关注对方,以及你通过前期准备认为最能打动对方的理由。

举个例子:

试看结束,如继续查看请付费↓↓↓↓
打赏0.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,立即打赏

来源【写作训练营】自媒体,更多内容/合作请关注「辉声辉语」公众号,送10G营销资料!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有侵权/违规的内容, 联系邮箱jkhui22@126.com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推荐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
二维码
评论